你的声音,就是行业的答案。加入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中国区)先锋专访,让你的绿色实践被世界听见。AAPM绿色项目管理先锋说2025年09期,先锋人物郑伯博 - 四川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MPM绿色项目管理专业人士(专家级)持证者、首盛研究院院长、首盛国际工程咨询集团常务副总裁、AAPM成都会员中心秘书长、AAPM成都建设工程会员中心执行主席。两次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参编《绿色建筑养老评价标准》 ,在多本高水平SCI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从标准制定者到实践引领者,郑伯博先生以 “技术 + 管理 + 生态” 的三维创新,勾勒出绿色项目管理的未来图景。在AAPM的全球网络中,像他这样的行业先锋正通过技术赋能、人才培育与区域协同,推动项目管理从“工具理性 向“价值创造”跃迁。
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下,项目管理领域正经历从传统效率导向向可持续价值创造的深刻变革。作为美国项目管理学会(AAPM)专家委员会核心成员、首盛研究院院长及首盛国际工程咨询集团常务副总裁,郑伯博先生以 “全周期绿色管理” 为核心理念,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实践创新。 寄语: 期待AAPM以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变革为契机,发挥国际平台优势。推动全球绿色项目管理标准与中国双碳目标融合,通过三级认证体系培育兼具管理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打造 “技术 - 人才 - 产业” 生态连接器,借 “一带一路” 等载体传播中国绿色基建经验,以开放思维推动项目管理向 “价值引擎” 进化,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坚实的管理底座。 |
AAPM : 作为深耕绿色项目管理领域的资深专家,您如何定义"全周期绿色管理"的核心价值 ?
郑伯博 : 全周期绿色管理的本质是构建"环境-经济-社会"三维价值共生体系,突破传统项目管理的单一效率导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项目全周期决策链条。以成都某TOD项目为例,从规划阶段融合AAPM绿色项目管理、ISO14001、WELL标准,到施工期通过区块链溯源建材碳足迹,再到运营期利用数字孪生优化能耗,实现全周期碳足迹管控与绿色资产价值转化。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闭环管理将绿色标准升维为价值逻辑,借助数字化工具使环境成本转化为可量化的绿色资产,推动行业从"合规导向"向"价值创造"转型。
AAPM : 您在《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标准》编制中承担重要角色,能否分享标准制定背后的行业痛点 ?
郑伯博 : 传统建筑评价体系多聚焦单一技术指标,而养老建筑因其使用者特殊性,需构建更精细化的评价框架。例如,标准创新性地将"适老化环境舒适度"纳入评分体系,要求公共区域照明色温控制在3,000K以下以减少视觉疲劳,同时规定每100床配置不低于200㎡的康复绿植空间。这些指标的设定,不仅是技术规范的升级,更是推动行业从"功能满足"向"生命关怀"跃迁的关键。作为标准参编人员,我们团队在调研中发现,符合标准的养老建筑入住率平均提升18%,证明绿色标准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AAPM : AAPM与首盛国际的战略合作中,人才培养是重要方向。您如何看待绿色项目管理人才的能力重构 ?
郑伯博 : 这是一个知识跨界与能力升维的双重命题。我们与四川大学商学院合作开发的《绿色项目管理实战课程》,融合了生命周期评估、循环经济原理与数字化工具应用。这种"理论+工具+场景"的培养模式,使学员在三个月内即可掌握从碳足迹测算到绿色融资方案设计的全流程能力。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名行业从业者通过该体系认证。
AAPM : 作为两次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得主,您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 ?
郑伯博 : 学术研究是实践创新的望远镜,而行业实践则是理论落地的显微镜。我们在《基于SDGs的绿色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中提出的"三维评估体系",已被四川省住建厅纳入地方标准,指导超过50个重点项目的绿色转型。同时,实践中的痛点又反哺学术研究,如在成都TOD项目中发现的"绿色设计与运营脱节"问题,促使我们团队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论文,提出"全生命周期契约管理"理论,该成果已被华润置地等企业应用于商业综合体项目,使运营阶段碳减排量提升22%。